台灣高教人才荒不荒? 學者:重視學術高被引人才有助國際能見度

本文同步刊登於聯合新聞網

 

鄰近國家祭出誘人薪資待遇、充足研究經費、安家福利制度,台灣急速面臨「高教人才荒」。以國立大學為例,香港教授年薪約是台灣的三倍,美國高教薪資平均則約為國內四到五倍。

對高教品質、環境的憂心也形成另一股推力,例如研究人才斷層、設備老舊、國際化不足等,加速台灣學者出走潮。人才荒連帶影響學術研究表現,國研院科政中心分析台灣論文發表篇數,從2012至2016年間成長量確實在減緩。

 

台灣高教三大隱憂 缺人缺錢削弱國家科研根基

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遴選的全球學術論文研究高被引用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單是全球高教質量評選的主要指標之一,多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教授一致認為國內高教當前有三大挑戰:缺經費、缺設備、缺人才。交大材料工程系朱英豪教授便指出,鄰近國家投入高教研究的經費與薪資資源,都比國內高出許多,台大食科所潘敏雄教授則觀察,長期缺乏先進儀器設備,學生研究難接軌業界也是科研成長停滯的原因之一。

台大化學系張煥宗教授進一步點出台灣學生攻讀博士比例,較過去十年只剩不到兩成,導致科研人才斷層。朱英豪教授也回應,碩士班研究題目相對追求短期科研成果,博士攻讀意願降低導致國內學術難有突破式進展。

 

學界研發鏈結產業需求 科研應重視高被引人才

學術資料庫是尋找創新研究的管道之一。多位教授提到,透過關注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的高被引論文找到熱門的科研議題或尚未發展的研究新藍海,對跨國學術合作、產業需求、學術能見度皆有幫助。潘敏雄教授認為,研究被高度引用,讓他獲得更多機會與美國、日本企業串起跨國合作。

此外,因應科研領域間互相關聯的趨勢,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遴選今年增設跨領域學科,兼任於開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以及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教授曾國雄,便是此領域入選的高被引學者之一。他的全方位多評準決策(MCDM)研究,即是針對產業實務需求,從跨領域整合的方法論提出研究應用,影響相當深遠。

 

學術也需高度接軌國際 善用資料庫提升跨國雙向合作

事實上,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便證明了在該研究領域具國際影響力,曾國雄教授觀察,高被引學者不僅可提升學術能見度,同時可促進雙向國際交流,國際研究機構、交流會常從高被引名單遴選與會者,台灣學者也更有機會與國外頂尖人才合作。張煥宗教授即表示自獲選後中國年輕學者積極邀約合作,期望台灣社會及學術圈對高被引學者能更加重視。

潘敏雄教授回應,善用學術引文資料庫中的分析指標,可評估熱門的研究主題,促成他與美國的教授一起研究代謝疾病、癌症預防的合作。跨國發表的研究結果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關注,進而帶動其他學術交流,形成正向的資源串接及提升台灣能見度。

個人國際期刊發表超過200篇的朱英豪教授則分享,獲選高被引學者殊榮後,對增加國際學術合作機會和爭取科研經費皆有助益,他的實驗室在過去十年間與全球超過50個學術研究單位合作,除長期獲基礎科研計畫補助,更是科技部重點支持的代表。

對於國際科研人才流動現狀,桃李滿天下的曾國雄教授認為,高度人才流動不一定是壞事,但台灣學者一定要積極與國際接軌。他過去帶學生定期參加國際會議或論壇發表論文,甚至成為研究協會的核心成員,再把國際交流後的創新研究帶回國,不失為台灣高教找尋另一出路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