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日本專利活動的演變過程

在日本, 隨著市場的震盪,很多公司的專利申請量下滑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GFC)對世界各地的眾多企業造成了影響,這種影響亦波及到企業的專利活動。在日本,隨著市場的震盪,很多公司的專利申請量下滑。從 2008 年到2012 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指數暴跌了近 1 萬日元。

2013 年之後,日經指數反彈至 2.3萬日元左右,高於金融危機前。然而,日本的專利申請數量並未恢復,仍低於危機前的水準。這意味著,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企業尋求專利保護的方式。

2019 年日本特許廳公佈的報告顯示,來自日本公司的專利申請數量從2010 年的344,397 件一路下滑至2018 年的 313,028 件。與之相反的是,外國公司在日本提出的專利申請數量卻一直維持在 2 萬件左右。

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 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 (DWPI) 中的日本資料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類似結果。圖 1對比了日本本土專利申請(本地指標)和非本國申請人在日本申請(外部指標)的情況,可以看出日本國內公司的專利申請數量正在減少,而外國公司的申請量保持穩定。

從歷史上看,日本企業一直受益於在電視、手機和音響設備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的巨大市場份額。如今,隨著中國企業和韓國企業在製造業和創新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份額的大幅增加,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地域上,市場格局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由此引發出一個問題:雖然日本經濟正在復甦,但市場規律和金融危機是否是導致日本企業的發明創造活動走向衰退的原因?

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是日本公司的戰略發生了改變。他們的關注點不再是專利申請數量,而開始有所選擇,重視專利申請的品質和實用性以及更有效的支出預算。日本的製造業企業經歷了全球化大潮的洗禮。

事實上,日本經濟實體(包括政府、學術機構和企業)的研發投入仍十分強勁(圖 2)。

過去,由於研發和製造基地主要在本國,為了抵禦競爭對手,日本企業在本國提交了大量與產品相關的專利申請,而忽視了發明品質。

日本特許廳 2019 年的報告顯示,日本的專利申請數量有所下降,但專利簽發(為核准專利頒發專利證書)數量卻從 2014 年的約 15 萬件增加到了 18 萬件。這一跡象顯著表明日本的戰略重點已經從發明數量轉向了發明品質。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日本公司的研發和製造基地已經不再囿於本國,而轉移擴散至亞洲各地。因此,日本公司的專利策略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這一點從日本央行 2018 年的一份報告中可見一斑,報告中介紹了日本申請人向外國公司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情況。報告所追蹤的資料顯示,2010 年該項費用僅逾 1 萬億日元,到2017 年已增至 3 萬億日元,專利被授權人主要是亞洲和美國的實體。多數情況下,專利被授權人是專利權人的子公司,子公司利用母公司的專利製造商品,位於日本的母公司會向這些海外子公司收取專利授權費。

最後,再來看一下 2019 年日本特許廳的報告, 報告顯示,2014 年至 2018 年,來自日本的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PCT)申請數量有所增加(從大約 4萬件增長到 5 萬件)。

然而,儘管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通過PCT 途徑在其子公司所在地和市場增加專利申請的投入,但日本公司的專利申請和審查預算並沒有增加,穩定保持在 5,000 億日元左右。

這些資料透露出一個關鍵點,即日本公司的重點發生了改變。在智慧財產權經費預算有限且未見增長的情況下,日本創新者不得不對專利的覆蓋地區的必要性進行重新審視。公司必須專注於那些更具影響力、更優質的發明,更加重視專利保護的地域性,以在子公司所在地提交更重要的專利申請。

如果簡單地觀察日本的專利活動尤其是日本本土公司的專利活動減少,可能會導致一種錯誤的觀點,即日本的創新活動在衰退。過去,日本公司的研發、生產以及銷售都根植於本土。

如今,2020 年,情況已完全不同,研發轉移到位於其他地區的子公司,製造業的足跡更是遍及整個亞洲。既然智慧財產權的經費預算有限,開展專利活動時就更加需要深思熟慮。與 10 年前相比,無論專利的品質、專利的選擇還是專利申請的學問都已大不相同,日本的專利活動自然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下載全文PDF以瀏覽完整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