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研究資源找到研究趨勢亮點 — 專訪國立臺灣大學 潘敏雄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潘敏雄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食品化學、疾病化學預防以及保健與機能性食品。在2018年不僅獲得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的殊榮,也獲得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傑出研究獎。潘教授以務實應用的研究方式,讓他榮獲多種獎項的肯定。

 

潘敏雄教授接受科睿唯安訪問時,憂心地表示從自身經驗體會到台灣人才的缺口困境,同時提出個人見解,分享自己是如何進行研究發展,期望能讓學界參考。

 

高教人才荒解決之道:創造就業環境、提高個人薪資,活絡業界資金運用

潘教授表示,高教人才外流或轉換至業界就職等現象皆為世界趨勢,目前各國都以高經費為誘因來搶人才。然而,臺灣高教人才外流原因在於整體學術環境存有結構性問題,研究經費之不足,造成年輕人畢業後沒有合理薪資的就業市場,因此不願留下來投入學術研究。研究人員礙於經費不足而無法獲取新的機器設備與資源,難有良好成效。此外,研究人員面臨研究績效KPI壓力,轉為偏重於短期可看到產出的研究,而致使需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難以進行,影響整體學術環境與產業發展。

潘教授認為,臺灣高教人才荒屬於結構性問題,重點在於如何改善、建立良好循環的學術環境,建議可從以下方式著手:

  1. 創造就業環境,讓業者願意投資年輕人

目前臺灣學術人才產生斷層,碩士生不願意攻讀博士班,因以同樣的養成時間與花費的腦力下來評估就業薪資,攻讀博士之投資報酬率相對不佳,且博士後一旦研究經費未申請核准即失業,故年輕人看不到希望而不願意投入學術研究。

因此,潘教授建議政府應提高總體研究經費,創造就業環境、提高個人薪資,並且進行長遠規劃,活絡業界資金運用,讓業者願意投資年輕人、創造年輕人就業環境與薪資,讓年輕人看到目標與希望,才能夠引流回來。

 

  1. 提高總體研究經費,與業界技術同步連結

科研為長期的問題探討,需經過長期觀察、假設論述等研究過程,以及資源的長期投入才能達到好的、深度的研究結果。目前政府偏好於補助短期看到研究成果的研究,而忽略了需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因此,潘教授建議政府學習日本,以研究團隊、Teamwork為單位,由政府長期投入資金,Top-down方式來支援大型設備儀器而讓研究者專心做研究,進而才能造就可與業界連結的研究成果。

 

如何突破研究發展困境:善用研究資源找到研究趨勢亮點,進而爭取更多經費

面臨僧多粥少、研究經費難申請、政府著重研究績效KPI的學術環境下,研究人員如何發展研究、爭取研究經費一直是重要的問題。潘教授表示,研究人員需在有限經費下發掘研究亮點,找到目前的趨勢與未解決的問題,並進行解決。至於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進行研究發展,潘教授提供幾個參考辦法:

  1. 透過搜尋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所收錄的文章,利用引文關係與被引用次數,可發現重要的研究者與熱門議題,作為學術主題與方向之參考。資歷較淺的研究人員則可多閱讀Review的文章,更能迅速瞭解研究領域的相關發展趨勢。
  2. 關注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重要單位所進行的贊助計畫、國際間重要出版品、國外著名學者的合作議題等之研究主題趨勢。以食品科學相關研究為例,NIH、FDA的資金贊助哪些單位與研究計畫,Pubmed或Science、Cell等研究資源與出版品、重要的國際會議等皆為重要的參考方向。
  3. 找尋的研究題材為全世界通用性的議題,而非為地域性高的議題。通用性高的議題,更容易能獲得較高的引用率與研究能見度,進而協助爭取經費。

 

潘教授表示,國際交流與產學合作亦為爭取經費與展現研究成果很好的途徑。透過科睿唯安嚴謹、公正的學術平台,國內國外、學界與業界都可以看到研究成果。以自身經驗為例,透過科睿唯安所提供的平台,潘教授獲得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ACS)學會食品組(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 Division) Fellow的國際認同度,也獲選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Best Reviewer,並且也因研究能見度之展現,曾與大江生醫產學合作並發表論文。學術人才缺口的確是現在台灣已經面臨的問題,未來若想解決人才外流,從廣泛的面向則應該思考如何提供更友善的環境以及完整的資源讓他們來投入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