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際交流推動研究競爭力—專訪國立臺北大學 曾國雄講座教授

曾國雄教授是國立臺北大學的現任講座教授,亦為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曾任開南大學校長。曾教授長期投身運用「全方位多評準決策MCDM」來解決實務問題,耕耘研究方法影響許多領域的學術發展。在2018年榮獲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研究之路難行,曾國雄教授以「樂觀進取,追求卓越」勉勵後進學者,期望研究者能不怕投稿失敗,積極做研究,並與國際多交流,一直追求卓越。高教人才深深影響國家競爭力,目前臺灣高教人才已呈現流失現象,引起各界之關注與擔憂。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曾國雄講座教授接受科睿唯安訪問時,反認為應該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此現象,並以自身經驗分享研究人才該如何培育與進行發展,期望能分享給學界參考。

 

高教人才流失?人才培育國際化才是正確方向!

曾國雄教授認為,高教人才培育應該與國際接軌,並無所謂外流的問題。臺灣研究學者在碩博士研究培養之後,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之後應該走向世界,利用國外的研究資源,彼此進行交流與融合,受薰陶的觀念才會不同,進而於研究上才能有所突破。

曾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國際化研究與交流,無論於開南大學擔任校長期間,抑或現任職的國立臺北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皆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及進行交換學生等國際交流活動。國際交流才能讓研究者資訊不落後,應用所獲得的最新研究方法,再結合不同學生與其所在之企業背景,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才能協助解決實務的問題,獲得良好的多元發展。

另一方面,曾教授認為,人才教育培養與教師的領導息息相關。積極做研究、參與或發起國際會議,皆為帶領後輩學者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政府也要有足夠的獎勵與補助措施,才能給予研究學者好的培養能量輔助。

 

研究學者如何發展與展現研究成果

曾教授多年來深耕於決策科學研究,以全面性的研究思維,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與實務問題解決。歷年來研究獲獎無數,並且為國科會第一屆傑出研究獎學者。身為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曾教授分享其如何發展研究與展現研究成果。

 

  1. 積極做研究,展現研究成果

「研究論文」代表著學者的研究能量,因此「積極做研究」為首要的條件,且要盡量投影響力高的期刊才能快速展現與累積自己的研究實力。透過一定的研究「量」與「質」,無論於研究計畫申請,或者進行國際交流,都能有效地展現學術能見度。至於如何找尋研究方向?曾教授以本身經驗為例,會主動與企業聯繫,協助發覺產業問題並應用最新的研究方法想辦法解決,即為好的研究課題。

 

  1. 深度參與國際交流

透過積極參與國際會議,無論為參加會議簡報,抑或進一步到協助及主辦國際會議,皆可培養「研究人脈」進而獲取國際資源。透過與國際學者、期刊主編之交流,獲取最新的研究議題、研究方法與熱門議題潮流,皆有助於研究發展與成果展現。

曾教授長期每年固定參與3~4場國際會議,甚至舉辦過重要的國際會議,因此培養深厚的「研究人脈」。除了在國際上頗負學術知名度外,主要影響為更能容易獲取更多資源,透過交流而獲取未來合作機會,並且能協助引導後期研究學者一起學習發展。

 

  1. 期刊投稿就從高影響力期刊開始

曾教授認為要展現研究成果,投稿至高影響力期刊為首要步驟。研究者如能有好的研究基礎,配合應用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議題,則不用怕投到高影響力期刊是不可能的!

 

透過科睿唯安之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查詢哪些期刊收錄的論文標題符合自己的研究議題,就能查找出可能投稿的目標期刊。其次,再應用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資料庫,可查詢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高的期刊,進而投稿。高IF值的投不上,就往低的投,不用怕失敗!每年,曾教授甚至會應用資料庫觀察相關領域的期刊IF值變化,提供給研究者或學生進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