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學者評估與遴選方法

科睿唯安 (Clarivate™) 的《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旨在發掘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卓越學者,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裡,持續展現深遠影響力。

高被引學者雖只占了全球學術研究人口的一小部分,卻造就出極大的貢獻,不僅推進知識的前沿,也推動社會創新,進而確保世界變得更加健康、永續且安全。

2023 年分析

科學資訊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的專家,將針對 2023 年高被引學者名單的內容,提供詳盡的解析,包括了個別學者的所在地區、主要任職研究機構與研究細分領域。

歡迎閱讀我們的 2023 年名單分析。

我們的評估與遴選方法並非仰賴單一指標。上榜的學者皆是我們綜合可用且關聯的量化和質化資訊,經由複雜的程序判斷而得。

科學資訊研究所 (ISI) 的內部團隊,每年都會彙編新版的初步候選人名單,遴選標準取決於當事人在單一或多重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領域,或同時橫跨數個領域的傑出表現。隨後,復由團隊根據下列資訊,透過質化分析及專家研判結果,調整名單內容,最終審定年度高被引學者的陣容。

評估與遴選方法

請詳閱完整評估與遴選流程,瞭解我們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含義和限制。

請參閱我們的免責聲明

科睿唯安年度《高被引學者》名單,旨在表揚全球各地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卓越學者,他們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裡,發揮深遠影響力。

在全世界的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研究人口裡,高被引學者約占千分之一。

我們對資料採取完善的評估及遴選,確保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輯始終是全球最值得信賴且獨立出版的全球引文資料庫。我們的科學資訊研究所 (ISI) 專家會根據這些完善的出版品資料,選出曾在Web of Science 所收錄的期刊中,發表多篇高被引論文 (Highly Cited Papers™) 的研究人員。

由於全球逐漸重視從嚴謹選用的來源取得高品質資料,相關需求也越來越多,ISI 必須不斷調整,才能順應各種技術進展和出版環境的變化,以確定選入名單的學者。
我們一向根據嚴謹的標準和公開透明的遴選條件來找出值得信賴的期刊,也秉持這個理念來改進年度高被引學者計畫的評估和遴選政策,設法克服漸起的學術出版亂象、日益敗壞的難題。

2023 年名單收錄了 3,800 位高被引學者,分屬 20 個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其中 3,300 位高被引學者在多個領域締造了公認的卓越表現。

名單內容著重在近期的研究成果:調查範圍為 2012 至 2022 的 11 年期間,且必須為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輯™所收錄之受信賴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期刊中的高被引論文(高被引論文即在同年度、同學科領域中引文影響力排在前1%的論文)。

該名單的資料來源為 InCites™ 平台中的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資料庫。

在 2023 年分析中,我們審閱了 188,500 份高被引論文,涵蓋 ESI 資料庫依不同期刊類別所定義的 20 項廣泛的學科領域,並另外針對《自然》(Nature) 和《科學》(Science) 此等跨學科期刊,逐篇分析論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再將其歸類於對應的21個學科領域。我們僅採計文章(Article)與文獻綜述 (Review article),舉凡信函(Letter)、更正(Correct)與其他資料類型的引用數據概不採計。今年我們選擇從分析中排除數學領先,相關詳情敬請參閱例外與排除一節。

在分析的第一階段,我們首先透過分類不同領域文章的引用,釐定初步候選人名單。在 ESI 領域的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達到或超過閾值的作者,均有資格納入。

在 2023 年高被引學者分析方面,我們調查了 2012 至 2022 年間發表及引用的論文,這些論文在 2022 年皆符合高被引論文的定義,即引用次數達到 ESI 領域及年度排名的前 1%。

學者若在 ESI 定義的學科領域中發表高被引論文,則可判定為具備影響力,因此若能出版多篇被引次數佔前 1% 的論文,更可列於「影響力傑出」的級別。這種分析方式有利於較年輕的學者獲得認可,而不再一味仰賴多年累積的引用總數。我們遴選高被引學者名單的目標之一,在於表彰更多優秀的資深乃至於新進學者。

定義出個別學科領域高被引學者人數,是依據 2012 年至 2022 年該領域所有高被引論文明確列出的作者姓名數目統計得出。

入選人數是以各學科領域作者人數的平方根計算而得,因此確定的各 ESI 學科領域的學者人數都不盡相同。在 2023 年,臨床醫學人數最多,太空科學人數最少。

不過,另一項遴選條件,在於學者的高被引論文引用數必須達到 ESI 在作者計算的各領域閾值。發表高被引論文的所有作者,只要達到引用數的領域閾值,就能在這個階段列入考量,因此最終名單人數可能超過平方根計算的數量。

此外,如果學者的高被引論文數僅略低於閾值,但這些論文的總引用次數,致使該位學者達到/ 超過閾值,並進入作者總引用次數的前 50%,亦能破例納入名單。


範例:虛構作者

ESI 領域 名字 姓氏 高被引論文數 高被引論文的引用數 領域論文數閾值 領域引用數閾值 領域引用數閾值
(若比閾值少一篇論文)
狀態
領域 9 Mary Pandit 17 2,838 11 1,112 2,920 納入候選
領域 9 William Clever 10 3,677 11 1,112 2,920 納入候選
領域 9 Judith Sage 10 1,338 11 1,112 2,920 不納入候選
  • Mary Pandit 同時滿足了領域論文數閾值和領域引用數閾值,因此納入遴選考量。
  • William Clever 達到領域引用數閾值,而論文數量只比閾值少一篇,因此納入遴選考量
  • Judith Sage 並未達到論文與引用閾值,因此不納入遴選考量。

這是我們第六年試圖遴選出哪些學者具備跨領域的影響力。這樣的學者在單一 ESI學科領域所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不足以列入遴選考量,但他們都在多個不同領域貢獻了多篇高被引論文。

這項遴選標準,容許我們篩選出年輕一輩的學者,以及同時投入不同科學或學術領域研究的學者,藉此肯定他們的貢獻,確保名單內容隨時反映最新趨勢。

為了找出跨領域影響力學者,高被引論文數和引用次數依各領域要求閾值分數統計法予以正規化 (因此每篇臨床醫學論文的單分數少於太空科學論文)。引用次數同樣採取類似的方法予以統計。如果學者的論文出版數總和與引用次數總和達到 1.0 以上,表示影響力等同於一或多個 ESI 領域中的入選學者,即能視為具備跨領域卓越表現的候選人。

範例

ESI 領域 名字 姓氏 高被引論文數 高被引論文的引用數 領域論文閾值 領域論文閾值 領域論文分數 領域引用分數 跨領域論文分數 跨領域引用分數
領域 3 Joseph Savant 1 98 1,857 22 0.045 0.053 1.670 5.666
領域 6 Joseph Savant 7 2937 946 8 0.875 3.105 1.670 5.666
領域 14 Joseph Savant 3 663 676 6 0.5 0.981 1.670 5.666
領域 16 Joseph Savant 4 3,397 2,223 16 0.25 1.528 1.670 5.666

虛構學者 Joseph Savant 在 2011 年至 2021 年,於 4 個 ESI 領域發表了 15 篇高被引論文。7 篇論文在「領域 6」,篩選閾值為 8,因此 Savant 獲得 0.875 分 (即 7/8)。3 篇論文在「領域 14」,篩選閾值為 6,獲得 0.5 分。各領域論文數的分數總和,就產生「跨領域」論文得分 1.67。得到 1 分或以上,表示這位當事人的影響力相當於特定 ESI 領域所選擇的學者。高被引學者的第二項考量標準,在於贏得足夠的引用次數,足以達到相關領域排名的前 1%。同樣的,不同領域的學者被引次數,依循類似於高被引論文的處理方式,採用分數統計法加以計算。在上述範例中,Savant 教授的得分,比起名列具影響力跨領域學者所需的引用數,多了五倍以上。

科睿唯安提供準確、可驗證、值得信任的資料,深受全球眾多涉及研究評估的機構信賴,包括大學、政府、研究評估與排名機構。

我們在分析過程中,根據多種檢驗進行層層篩選,才能識別出哪些學者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展現深遠的影響力。我們的評估與遴選方法並非仰賴單一標準。上榜的學者皆是我們結合可用且相互關聯的量化和質化資訊,經由複雜的程序判斷而獲得。
特定情況下,我們會直接做出決定。舉例來說,如果一篇論文同時具備數十甚至數百位作者,只表彰其中一位作者,就必須提出合理的理由。因此,凡是由團體/ 超過 30 位作者合著的高被引論文,均將從我們的分析範圍裡予以排除。此外,如學者在所屬研究機構、政府機關、資助機構或出版商進行的正式程序中,經查涉及不當學術行為,將不得入選為高被引學者。

ESI 數學領域 

今年我們選擇從分析當中排除了數學領域。
數學領域不同於其他 ESI 學科。這是高度零碎化的研究領域,極少人會同時投入數個專門主題的研究。數學相關論文的平均發表與引用率相當低,一旦發表與引用次數小幅增加,即會導致整個領域的代表性和分析失準。因此,只要有策略地操控發表及引用次數,就很容易提高數學領域論文的競爭優勢和入選的可能性,尤其是刻意引用最近發表的論文,更容易使其成為高被引論文 (引用數為前 1%)。這不僅無法如實展現論文和學者的影響力,也可能妨礙真正有影響力的出版品及學者獲得肯定。目前的負責任對策,乃是針對這個領域採取額外分析及判別程序,設法釐定領域內具備深遠影響力的學者。
由於科睿唯安深受全球研究評估機構信賴,我們有責任提供準確、可驗證且值得信任的資料。我們致力應對許多領域研究倫理面臨的威脅,因此在科學資訊研究所,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為了因應這類問題,我們採取專家建議,並諮詢頂尖文獻計量學家和數學家,與他們討論今後分析相關領域的理想方法。

堅守研究倫理 

我們與學術社群合作夥伴需要善盡各自的責任,共同應對許多領域日益嚴重的研究倫理威脅。因此我們亦將檢驗學術記錄,查看是否有任何異常活動可能嚴重破壞資料效力,甚或高被引學者的分析結果失準。類似的活動可能反映了特定人士有意據此規避制度或哄抬個人地位。

在 Retraction Watch 的協助下,我們於 2022 年利用其傑出的撤稿資料庫,將分析範圍擴展到所有撤稿論文,藉此偵測是否有證據顯示,潛在初步候選人的出版品因不當行為 (例如抄襲、圖片修改和虛假的同儕審查) 而遭到撤稿。我們會針對高被引學者初步名單上的候選人,搜尋有無發表狀況異常的各種證據。實證顯示,這種擴展分析足以有效辨識出實際上無法在整個社群展現研究影響力的學者案例,因此我們持續採取這種做法。
我們也接獲來自研究機構、國家研究管理人員和機構客戶的擔憂或關切,以及 For Better Science、Pub Peer 等其他社群團體分享的資訊。其中一些資源包括匿名或檢舉人來源。我們會將這些資源納入分析考量,並透過直接觀察來驗證這些說法是否屬實。
我們每年都會改進應對方法,因此論文評估作業的考量因素逐漸增加,包括但不限於:

  • 作者的論文產量極多:我們期望,每位作者在任何以其名義發表的論文中,都能帶來有意義的貢獻。若有作者長期每週發表多篇論文,即不符合我們所知的作者列名及其貢獻的規範標準。
  • 過度自我引用:我們會排除自我引用次數異常高的論文。在每個 ESI 領域中,我們取得了自我引用的分布圖,並辨別及評估異常的極端值 (僅一小部分)。我們也會尋找近期作者是否涉及大量發表伴隨高度自我引用的情形,據以尋求佐證;這類情形是增量值研究的現象之一。如欲進一步了解我們如何排除過度自我引用的作者,敬請參閱:Adams, J.、Pendlebury, D. 與 Szomszor, M.,《How much is too mu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search Influence and Self-Citation Excess》,Scientometrics,123 (2):1119–1147,2020 年 5 月。
  • 協作團體引用活動模式與合著作者引用次數異常:一旦釐清了合著作者的人際網路,就能藉此研判以下的可能性,也就是特定學界人脈當中的引用行為是否導致了特定學者的引用數偏高。我們致力於忠實反映出特定學者是否具備廣大的社群影響力,但假如某學者有超過一半的引用數來自共同作者,則應當視同影響範圍狹隘。

ISI 分析會使用其他篩選條件,找出異常的發表活動。茲此宣布,今年進行更嚴謹的篩選後,從最終名單中排除的初步候選人數量,從 2022 年的 500 人增加至今年的 1000 人以上。

我們明確呼籲研究社群,應盡可能透過透徹的同儕審查和其他國際公認的程序履行自我監督,以確保研究及其出版論文的完備與公信力。

說明我們如何找出、要求取得及發布高被引學者計畫中的主要學者所屬機構。

高被引學者名單發布依據,涵蓋了學術記錄所載的資訊 (亦即其在 ESI 高被引論文中的地址聯絡詳細資訊),加上我們委請學者提供的更新內容。

我們深知,名單上的許多學者同時兼任或涉足於多個研究機構,學術隸屬狀況較為複雜。科睿唯安歡迎並期望學者盡量針對主要和次要所屬機構,提供準確且清晰的聲明以利參考。謹此提醒學者,主要所屬機構通常是指給予其正式終身職位的機構。

許多學者在學術生涯期間,通常會與數個不同研究機構 (不論學術或商務) 締結從屬關係,或是改在其他國家/地區的不同機構擔任新職位。由於許多學者的所屬機構複雜且流動性高,科睿唯安將會委請高被引學者的初步候選人,在 9 月的驗證期間向本公司證明自身機構的從屬關係;屆時我們會根據當事人在高被引論文裡提供之詳細聯絡資訊,試圖取得聯繫。

我們將會針對每位初步候選人,提供個人問卷調查的連結,請他們確認自己的姓名如何呈現在名單內,以及在主要和任何次要 (如適用) 研究所屬機構的註記職位。這能讓我們準確追蹤所有機構從屬關係的要求並保有相關記錄。學者也可以隨時來信至 ISI@clarivate.com 聯繫我們,直接向我們更新所屬機構資訊。

研究員 

在部分國家和研究系統裡,獲取高被引學者頭銜的獎勵相當高,有時會根據研究員計畫,受邀成為其他機構的合聘學者。

在 2022 年,我們擴大篩選了這些合聘或客座學者,將他們列為研究員或副研究員。這些學者不會計入我們的國家或機構排名。

科睿唯安強力支持大學及研究機構妥善監控及管理研究人員的活動與行為,俾利他們如實提供正式終身職位所在的機構。敬請透過此處連結,查看我們於 2023 年 4 月針對相關主題所發表的聲明:[連結]

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傑出的研究表現和卓越的學術地位,並無唯一或公認的評判標準。許多學者可能擁有高度學術成就或影響力,只是不適合透過我們所選的評估與遴選方法獲得肯定。

如欲解讀這樣的學者名單,唯一合理的做法,在於充分理解我們所採行的評估與遴選方法。

因此,名單彙編之結果無法同時滿足所有期望或要求;篩選基準或公式不同,產生的名單內容必然有所出入 (雖然可能重疊)。若有學者未能入選 2023 年名單,亦不代表其學術表現或地位不如入選者。

完全瞭解之後,使用者就能判斷評選結果是否充分符合自身需求或關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