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of Science Author Impact Beamplots:評估科研影響力的全新工具

 Web of Science 增加 beamplot 後,可提供個別研究人員績效的背景解析

 

Web of Science™ Author Impact Beamplots 是全新的視覺化工具,可展示科研人員的出版品的引文影響力。這項工具與廣大科研界對改革科研評估方法、鼓勵盡責使用度量指標的努力高度契合;其中利用學科正規化引文指標,不會過度不利於曾經中斷出版的科研人員,或是不利於因研究領域的特殊性而導致出版活動明顯有別於其他科研人員的研究者。

 

不僅僅是度量指標?

出版品及引文指標在學術任職、升等和經費申請方面的應用日益普遍,而許多科研人員自然會擔心其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會讓自己的研究成就遭到貶低成個位數的績效分數。持續仰賴簡單而不適當的指標,不但造成指標匱乏,也無法瞭解最佳實務。

Beamplots 可顯示個人出版品記錄長期以來的數量及引用影響力。

H-Index 會對研究自然科學的資深科研人員有利,不過 Beamplots 則不一樣,會顯示個人出版品記錄長期以來的數量及引用影響力。每篇論文的引文數都經過正規化 (亦即以相同學科的其他類似出版品作為參照基準),並以百分位來衡量。

Beamplots 未必會不利於曾經中斷的研究生涯,或是在任何特定時間出版量較少的科研人員。

 

重要的是,Beamplots 可揭露綜合分數背後的資料 (例如 h-index)、顯示逐篇論文的基礎資料,並呈現了研究人員的長期表現。這種資料檢視方式,可將研究人員的出版品放到一個適合比較的背景中,並展現出版品的記錄與引文表現。

以上所有要素都有助於解決各界對 h-index 的眾多批判,並支持我們使用整體表現而非度量指標的立場。不過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這項工具將鼓勵科研成就度量指標的使用者,考量指標背後的真正意義,更積極地與資料交流。

 

推動負責的科研評估

Beamplots 中的視覺化資料,可協助我們避免將科研成就簡化成單一指標,並促使我們思考引文表現背後的原因。

Beamplots 特別適合揭露資料中的變異,以便進行研究,並與其他量化及質性指標同步進行評估。這樣 Beamplots 就可成為實用的描述性工具,能反駁或證實其他評估標準。

不過請務必記得,雖然出版品及引文資料是研究活動和影響力的實用指標,但必須與許多其他學術貢獻共同考量,並置於適當的個人背景之中。這可能包括科研人員當時的工作地點、任何協作計畫專案的性質,以及涉及的研究類型等項目。

我們清楚瞭解只要能以負責任的態度使用 Beamplots,就不必再像現在一樣依賴單一指標,除了能夠消除指標匱乏的問題外,也能提升各界對負責任的科研評估實務的認知。我們鼓勵使用科研成就度量指標的機構能考量指標的實際組成項目,並更積極地運用資料交流,以提供全新契機,秉持負責任的態度開始進行科研評估。

科睿唯安旗下的科學資訊研究所 (ISI)™ 最新發布的白皮書,其中除了探索這項實用度量指標,也說明如何在適當背景下使用,以推動負責任的科研評估。

 

下載中文白皮書

線上研討會錄影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