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高被引學者:以更深入的質性分析協助識别真正研究社群影響力

DAVID PENDLEBURY
ISI研究分析主任

 

今天我們公布了高被引學者的年度名單。今年,我們表彰了 6,938 位學者,他們在其研究領域中出類拔萃,帶來顯著且廣泛的影響力。

這些獲得 2022 年高被引學者頭銜的傑出人士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在過去十年內,占相關領域的引用排名前 1%。入選者皆為世界上千中選一的研究人員。

建立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單的ISI所屬分析師,採取了量化和質性分析,以在全球多個研究領域中辨別具有影響力的個人。今年我們採用更為深入嚴謹的篩選流程,以應對學術社群中日益猖獗的不當研究行為。

 

高被引學者名單的分析重點
準備年度名單的第一步,包括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輯™ 過去十年的引用記錄進行量化分析,以產出初步候選名單。接著,所有高被引學者的記錄會在第二階段中,透過深入的量化分析進行檢視。今年度,我們檢視了撤稿、不當的研究行為和過度自我引用等因素的證據,這些因素都會削弱該論文真正的研究社群影響力,也可能因此使論文作者被剔除名單。

在過去數年中,我們已於分析中排除已撤稿的高被引論文。今年,我們擴展了對撤稿論文的分析,因分析團隊擔憂被認定的高被引學者,在他其它未獲得高被引的出版論文中仍可能因學術不當行為 (如抄襲、圖片修改和虛假的同儕審查) 而遭到撤稿。

為此,我們與 Retraction Watch 合作,利用其傑出的撤稿資料庫,協助我們擴展量化分析的應用範圍。我們的分析師針對初步名單上的候選人,檢視其出版論文是否有學術不端的證據。事實證明,擴展後的分析對深入識別學者影響力帶來極為可觀的貢獻,可想見在未來幾年內也會持續依此方向進行相關的分析。

此外,如經查,在學者的所屬研究機構、政府機構、基金資助者或出版商所經歷的正式程序中,出現學術不端的學者,也會被剔除資格。

 

不當的研究行為對高被引學者名單帶來的影響
我們自 2019 年起,開始排除其高被引論文出現極高程度自我引用的作者。在每個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領域中,我們取得了自我引用的分布圖,並辨別及評估異常的極端值 (僅一小部分)。[1]

過度的自我引用和不尋常的團體合作引用 (引用圈或引用團體),會嚴重影響針對高被引學者分析所得出的資料效度。這些活動可能代表意圖操弄遴選制度和自創地位。

不幸的是,我們發現這類活動發生的頻率與日俱增。在部分國家和研究系統中,獲取高被引學者頭銜的動機非常強烈。高被引學者的地位通常會讓研究者獲得回報,包括:

  • 更高的薪酬
  • 來自其他機構的招聘 (這有利於提升機構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表現,因為高被引學者數量佔機構排名的 20%)
  • 成為其他機構的合聘學者,獲取報酬並時常能在出版的期刊論文上列出其簽約的機構 (這是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獲得更高排名的捷徑)

今年,我們擴大篩選了這些合聘或客座學者,將他們列為研究員或副研究員。這些學者將不會計入我們的國家或機構排名。

隨著鑽漏洞的手法愈加巧妙,需要對被認定為高被引學者的出版論文和引用記錄進行更嚴格的審查。舉例而言,極端輸出 (outsized output) 即是指學者依靠共同作者的國際網絡,長期每週發表兩到三篇論文,這表示他的高被引次數有可能僅來自於合著作者出版的論文,而該學者從未參與。若一位學者有一半以上的引用次數來自於合著作者,我們就會認定此種影響力範圍狹隘,未對整個社群發揮影響力,而這類證據與我們提名高被引學者的期望相悖。任何每週發表兩到三篇論文的作者,都會使我們對作者和其貢獻的規範標準更為緊縮。

 

呼籲研究社群維護研究誠信
科睿唯安分析師也會採用其他篩選標準,來辨識並排除出版論文與引用活動異常且可疑的學者。我們不會說明所有正在進行中的查核和篩選標準,以利我們揪出在審查高被引學者過程中試圖操弄的人。

我們可以宣布的是,隨著今年進行更嚴謹的篩選後,自被認定為高被引學者最終名單中排除的學者數量,從 2021 年約 300 人增加至今年約 550 人。
而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可以預測在未來數年內,透過演算法所識別出的學者,可能有多達 10% 涉及出版或操作引用及學術不當行為。
這促使我們大聲呼籲研究社群,應透過更透徹的同儕審查和其他國際公認的程序進行自我監督,以確保研究及其出版論文的完整性。

 

恭賀 2022 年高被引學者
我們不斷透過擴展量化分析,確保高被引學者名單能反映真正的研究社群研究影響力,不至減損今年高被引學者獲選人的名聲。此名單囊括全球學者,橫跨 69 個國家或地區,涵蓋多種多樣的科學及社科研究領域。許多傑出學者在多個 ESI 研究領域獲得肯定,其中有 219 名學者獲得 2 個領域的認可、28 名學者獲得 3 個領域的認可、4 名學者獲得 4 個領域的認可。

美國的高被引學者數量仍是最多的,持續在研究影響力的領域拔得頭籌,而哈佛大學則蟬聯擁有最多高被引學者的機構,不過位居第二的中國正在逐漸縮短差距中。在引用影響力方面,英國 (今年第三名) 和新加坡 (首次進入前十名) 則有許多學者在其所屬領域展現出極高的數字。事實上,由於研究機構的全球化,2022 年的名單反映出頂尖的科學與學術貢獻再度趨向平衡。
研究推動知識的競賽。我們恭喜每位進入 2022 年高被引學者名單的學者,表揚他們所擔綱的重要角色,不只推動創新步伐,更將人類的才華轉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突破。

 

歡迎查看 2022 年高被引學者完整名單,或深入瞭解我們已發布的相關研究方法。

 

[1] 有關用於排除高度自我引用作者的研究方法,請參閱:Adams, J., Pendlebury, D. and Szomszor, M., “How Much is Too Mu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search Influence and Self-Citation Excess,” Scientometrics, 123 (2):1119–1147, May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