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大學教育,培育更多科研人才 ─ 專訪國立交通大學 朱英豪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系朱英豪教授專注研究於複雜性氧化物complex oxides,多鐵材料,強關聯電子系統,與其相關之新穎奈米結構,異質結構/介面之分析,應用與研究。朱教授共獲得3屆(2014年、2016年、2018年)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的殊榮。

 

近幾年中國大陸、新加坡、香港等鄰近國家紛紛吸引臺灣高教人才前往任教,臺灣面臨高教人才流失問題,研究人員所重視的「薪資」、「研究經費」以及「學生投入研究的意願」皆成為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投入博士班、博士後研究的年輕學子比例越來越少,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系朱英豪教授認為這是造成高教人才出走的重要原因。如何對症下藥,留住高教人才,在此次訪談中朱教授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學生投入學術研究的意願下降

過去,在有好學歷就有好工作的時代,學生很清楚地知道只要進入大學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臺灣經歷整體社會變遷後,父母教育小孩時,總希望小孩能找出自己的興趣、找出真正想做的事。可惜目前大學教育的環境仍如以往是偏填鴨的教育;現在的大學就像吃到飽的餐廳,學生被餵以五花八門的海量知識,卻沒有充分時間消化而逐漸地虛胖,當越餵越多後,學生對學習非但沒有覺得有趣反而感到膩煩。而無法在大學時期找到研究興趣的狀況下進入研究所,學生往往只是想快速的獲取碩士這張職場入場卷,而不願再繼續投資時間在科研的道路上。

 

翻轉大學教育,讓年輕學子找到興趣

面對碩士生投入博士研究比例減少的狀況,讓學生知道攻讀博士班對自己未來發展更有利並非真正解決之道,朱教授笑著說自己的想法永遠比較樂觀、浪漫,若能重新翻轉大學教育體制、翻轉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不只是停留被動接受時,才能夠找出真正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若要讓台灣的科研能量變強,就要想辦法去挖掘那些真的喜歡做科研的人才。除此之外,吸取國外經驗如何培育科研人才也是很好的做法,對於真正喜歡科研的學生在更早的學習階段就可以投入資源進行培育,否則我們的下一代將面臨教研人才的斷層。

 

「萃取」是維持高品質的研究能量的原則

朱教授目前於多鐵材料領域之引用數在全世界排名為前十,朱教授大方分享維持高品質與影響力的原則「萃取」,所有的研究都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投入,並從大數據中挖掘及分析才能造就好的研究成果。科睿唯安的 Web of Science 幫助了科研人員快速找出熱門研究的主題,針對Web of Science 所提供的數據,科研人員有兩個選題的方向可以參考:一是從熱門主題切入,研究跟著趨勢走;二是逆向操作,避開熱門研究找出空白點,來做創新突破的研究。科睿唯安提供給科研人員的數據及工具不僅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之外,也讓學生可以透過資料庫找到有興趣的研究主題,激發他們投入研究的意願。

 

政府支援,建立臺灣科研國際地位

在科研領域,目前在臺灣研究成果的關注度、能見度相對於弱於國外,研究人員往往一邊投入研究,一邊行銷自己的研究來爭取更多資源,如何兼顧兩方面,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都是一個難題。雖透過期刊、參加研討會是宣傳研究成果的途徑,若能與國際知名團隊合作便能立刻拉高能見度。在這部分,朱英豪教授本身與全球50個研究團隊有跨國的合作,建議透過政府建立起與國際知名團隊合作的平台,將能幫助行銷科研成果點火,讓臺灣科研的獨創性想法被看見,建立起國際地位。

 

研究是透過各種嘗試而碰撞出來的火花

科研人員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一定會面臨不同研究方向的轉變,多鐵材料是朱教授在美國博士後做的研究方向,但是回到台灣後決定要做些研究的突破,當初學界熱門主題是二維材料(石墨烯),於是大膽嘗試把多鐵材料與二維材料做連結,但由於石墨烯的研究成本較高,朱教授的團隊則想到運用「雲母」來做為替代,再透過Web of Science發現這塊研究是一個空白點,因此就開始大量的投入相關的研究,進而成為研究室的重要代表作。

 

教育與科研並重,為學生構築夢想舞台

朱英豪教授期許教育與科研應並重,教學生學習不會的部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興趣,這對於高教人才發展將有長遠的影響。朱教授回想起在美國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時光,看見名校學生對科研充滿熱忱,帶著改變世界的抱負投身科研領域的模樣,深受衝擊,從中體會做研究的態度,也期許透過教育將這樣的態度帶回給臺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