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產學媒合合作平台,發揮臺灣人才優勢 — 專訪國立臺灣大學 張煥宗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張煥宗教授致力於綠色合成奈米材料,並將其應用於感測器、細胞影像、藥物及新能源等,連續兩年(2017年、2018年)獲得科睿唯安化學領域高被引學者。

 

近年來綠色能源研究成為全球科學研究的熱門議題,此次採訪,科睿唯安特別邀請2018年化學研究領域高被引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張煥宗教授進行訪談。張教授對目前臺灣科研環境提出獨到見解,剖析其觀察到的現況與隱憂,並提出其對臺灣未來科研環境之方向與建議。

 

研究資源有限,缺乏長遠規劃

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兩者緊密相關,張煥宗教授認為臺灣於綠能產業有相當多的科研人才,研究產出質量都非常優秀,是臺灣發展綠能產業的優勢。然而目前多數學者著重於文章發表,且礙於經費與資源短缺,多以現有技術與設備運用來進行研究,少有開發新技術的基礎研究,因此也較少有機會與產業界連結發展。而業界亦偏好短期有成果產出,難有長遠規劃、以長期資源投入來輔助學界發展新技術。長此下來,業界無法享有學界提供的技術研究資源,臺灣無法發揮既有的人才優勢,產業發展受限而甚為可惜。因此,張教授認為,政府因創建學界與業界的媒合平台,並且調查產業實際技術與人才需求,透過緊密的產學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提升學術能見度與培養高被引研究價值性的意識

臺灣高教環境資源與國外相比仍相對不足,影響臺灣人才外流與產業發展。然而張教授認為,目前臺灣高教環境對於「研究價值」的意識分歧也是原因之一。以文章「被高度引用」這個概念為例,張教授認為文章能被高度引用可代表學者在研究中有許多創新思想,是研究領域領頭羊的角色。國外普遍非常重視「高被引指標」,但臺灣學界氛圍普遍會重視於論文發表於所謂「高影響力」的期刊,反而會容易忽略掉高被引、具創新思想而非刊登於高影響力期刊的研究文獻,甚為可惜。

張教授分享己身經驗,自己喜歡做創新研究,透過科睿唯安的資料庫、研究前沿報告找尋創新研究議題。自己曾有高被引文章屬技術創新的研究,在臺灣反而沒有受到太多重視,而國外卻積極爭取合作機會,並且透過國外的資源輔助下,反而在國外實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張教授期許未來臺灣高教圈可更重視高被引研究的價值觀念,透過各種產學或國際合作之加乘下,或者甚至借助媒體力量推波助瀾建立起共同意識,可加速提升學術能見度,才能讓臺灣科研能量更足以與國際競爭。

 

改善研究環境,留住高教人才

年輕學子不願繼續攻讀博士為臺灣科研界很大的隱憂,相較於以往,張教授告知所上博士生的人數約僅剩過往人數的兩成。其原因可包含臺灣環境普遍對人才培育的不夠重視與薪資條件不佳等因素。留住高教人才需改善各方研究環境,政府除了投入更多資源與執行重視人才培育政策外,亦需提高博士班薪資,吸引學子投入高等科研。此外,張教授建議可加強「高被引」、「創新性」的研究價值思維培育,透過研究成果的展現,配合產業結合與國際合作,讓人才有發揮的空間與體現價值,形成好的高教環境,才能留住人才。